靖边霸王鞭
代表性传承人
耿向东,“靖边霸王鞭”榆林市代表性传承人,从小受父母影响爱好文艺活动,全部的业余生活投入到了文艺活动中,爱好舞蹈表演,多次参加过榆林市民间文艺调演。六十年代与刘正邦学习靖边“霸王鞭”技艺。七十年代跟民间艺人杜林老师学习靖边“霸王鞭”技艺。八十年代师从米立中老师学习靖边“霸王鞭”。参加过西影在宁夏拍摄的“黄河谣”电影拍摄,是其中舞蹈“霸王鞭”表演的导演和骨干。受表兄杜林对民间舞蹈“霸王鞭”技艺的传授,爱好此舞蹈的表演,从艺近四十年,舞蹈伴随着他的生涯,曾多次参加过市县舞蹈表演、调演,近年来多次对本县内春节大秧歌的“霸王鞭”表演进行过艺术指导,深受观众欢迎。
郑振霞,生于1981年12月10日。“靖边霸王鞭”榆林市代表性传承人。自1993年参加工作以来,刻苦学习文艺知识,努力提高自身素质,积极参加了陕西省青年职业学院,技术学校北京市文化艺术中心,陕西省戏剧协会和业务培训。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学习,2011年1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。
马宏旺,男,生于1977年。原靖边县文化馆党支部副书记、靖边县非物质
文化遗产舞蹈指导专家、靖边霸王鞭”县级代表性传承人。
李文婷,女,生于1981年。靖边三小舞蹈老师、“靖边霸王鞭”县级代表性传承人。
重要价值
陕北靖边霸王鞭在陕北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,且具有代表性。它与流传在全国各地的同类形式有着不同特点。是流传靖边并深受群众喜欢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形式。
霸王鞭是靖边民间艺术之宝,可以体现靖边的文化风貌,抢救和保护靖边霸王鞭,吸取其舞蹈发展衍化经验,能够为建设新时期特色文化,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,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。
霸王鞭其舞蹈风格,多表现出古代武舞的遗风,舞动过程中须以霸王鞭击打或撞击地面、脚心、膝、胯、肩、肘、手等各部位,自然震动,铜钱作响,造成复杂的节奏变化,由此引动全身的拧、摆、伸、跃和小腿的变化,双脚的跳跃,造成各式各样的舞姿和动作;舞蹈时而刚毅矫健,时而婀娜多姿;舞风热情、奔放、开朗、潇洒;高潮时舞蹈随着音乐节奏变快,动作更加奔放热烈,伴着激昂
的号喝,犹如围猎场景的再现。霸王鞭表演时还兼以各种民歌小曲的演
唱,亦舞亦歌,形式生动活泼。
主要特征
为一人单打,或二人对打。舞者击打一段后,接唱一段小曲,或说上一段快板,说唱内容多与舞蹈表演内容有关。由于击鞭时动作激烈,跳下来比较累,大多数演员已没有气力再说唱,就慢慢形成了不说不唱以击鞭为主的表演形式。
(1)“击鞭不露点”。表演者在舞动击鞭时,始终把握住每击一鞭都必须击中表演者的一个部位,发出响声,不能放空鞭,要“鞭鞭有声,鞭鞭带响”。这样才属行家。
(2)“步律要稳健”。表演者在舞动中,步律要稳,常用步法为“马步”、“弓步”、“转跃步”。每一步要扎势成型后打一个完整的“套子鞭花”再变一步。这叫做“步步有鞭花,鞭花一步中”。
(3)“拿鞭需成圆”。一个成熟的艺人在表演时十分讲究上、下,左、右,前、后六个点上的对称舞鞭。当表演者连续打击时,鞭两头轮番交递击打,每交递一次,就是表演者在两个方位面上“抡一个圈”,形成“六点三圆”的运动规律特点。
(4)“滚翻技艺绝”。这一点主要是指表演者的技巧性动作,即根据艺人所掌握的各种地面或空中技巧做出的高难度动作。一般艺人多以地面上的“滚”、“趟”、“翻
身”,“跳跃”动作为主。在做这些高难动作时,表演者始终不能忘记“鞭鞭有
声”、“步步有花”、“六点三圆”的有机配合和运用。
历史渊源
榆林各地有关霸王鞭的来历说法不一:有的说霸王鞭原是姜子牙用的“护神鞭”:有的说是从霸王手拿的“钢鞭”演变形成的;有的说是从二人台中传到民间的;也有人说是明清时,被派到榆林的南方籍官宦带来的;更多的则说是从过去穷人讨饭用的打狗棍演变形成的。过去有的人要饭时,常唱歌说快板,甚至情不自禁地舞动手中的打狗棍,逐渐成为霸王鞭表演的程式和套路。
靖边“霸王鞭”是流传在靖边民俗“社伙”中的一种歌舞形式,在民间俗称不一,如“打花棍”、“打莲厢”、“浑身响”、“金钱棍”等,在靖边代表性的流传在宁条梁镇、东坑镇、张家畔镇、镇靖乡等乡镇,据调查:在靖边县宁条梁镇、东坑镇流传时间最早,表演活动也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、代表性。
秦汉以来,靖边一带为历代屯兵戍田之地,形成“兵民参半”的人户结构。兵中武舞流行民间是很自然的事情。明清间,无论戍田定居的民户还是流落江湖的艺人,都是促成武舞向民间舞蹈转化和相互融合的重要因素。靖边民俗舞蹈“霸王鞭”根据地理、历史、生产方式以及清光绪年间《县志》对“社伙”的记载证明,清代已很盛行。
可以说,靖边霸王鞭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、悠久的历史及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下产生的。一九七六年,任孝同志任文化馆馆长后,由副馆长陈勇同志负责组成了专门班子,挖掘和发展了靖边霸王鞭,在此基础上,专业人员和民间老艺人共同传承了霸王鞭表演。九十年代,由王志利作曲,张仁编舞的霸王鞭舞蹈《飞鞭迎春》频频在舞台上演出。在音乐上以陕北民歌《二郎妹子推炒面》为素材,经过改编发展,使其音乐与舞蹈溶为一体,不仅便于表演,而且气氛热烈。在表演上,弃舍了原来动作单调,结构简单的弊端,采用单打、齐打、对打、赛打、纵横穿揷等艺术手段,表演内容巧妙地与音乐相结合。多次在省、市、县演出深受观众的好评。2006年在西安“万年大酒店”表演半年之久,外宾给予高度评价。该节目多次获奖,并在周边区的舞台上广泛流传,受到各界人士和艺术界同行们的好评。
“靖边霸王鞭”,是流传在靖边民俗“社火”中的一种歌舞形式。在民间俗称不一,如“打花棍”、“打莲厢”、“浑身响”、“金钱棍”等。
秦汉以来,靖边一带为历代屯兵戍田之地,形成“兵民参半”的人户结构。兵中武舞流行于民间,是很顺其自然的事情。明清间,无论戍田定居的民户还是流落江湖的艺人,都是促成武舞向民间舞蹈转化和互相融合的重要因素。靖边民俗舞蹈“霸王鞭”根据地理、历史、产生方式以及清光绪年间《县志》对“社火”的记载证明,清代已很盛行。可以说,靖边霸王鞭是在独特的地理环境、悠久的历史及浓郁的民间风俗氛围下产生的。
“靖边霸王鞭”在表演上,舍弃了原来动作单调、结构简单的弊端,采用单打、齐打、对打、赛打、穿插打等艺术形式,表演内容也巧妙地与音乐相结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