靖边剪纸

2021-04-22
靖边剪纸

俗话说:“世界剪纸在中国,中国剪纸在陕西,陕西剪纸在陕北,陕北剪纸在三边”,从技法而言“靖边剪纸”工细如毛发与粗犷、洒脱的剪法形成鲜明对比,结构线条上讲究刚健、流畅、自然,颜色上讲究互补色对比。内容丰富以抽象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、理想、情思、审美,被誉为东方之毕加索。

靖边剪纸与当地出土的汉代石刻画像石特征极为相似。它就是在这种艺术的雏形下形成的。据:《靖边县志》记载清朝末年梁镇铁匠党生旺,打制的窗花剪子,小巧玲珑,尖似利针,正是这样的小剪成就了靖边剪纸的工艺水平。上世纪四十年代,著名画家古元、诗人艾青等来靖边采风,收集了大量民间剪纸后辑入我国第一部剪纸专著《西北剪纸集》。一九八五年靖边的剪纸在西安美术家画廊展出,时任全国剪纸协会副主席的靳之林赞誉靖边剪纸为“黄土魂”。一九八六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,全国美协主席华君武观后高度评价了靖边剪纸,称之为“华夏之萃”,高度赞扬了靖边人民心灵手巧非常有智慧。由于靖边剪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与乡土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,一九九三年文化部群文司命名靖边县为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(民间剪纸)”。

靖边剪纸是先用铅笔画好图样,依样再剪;把底样用水贴在白纸上,然后用油灯熏成黑白相间的花样再剪;或不用样稿,随心剪出。制作时每四层纸为一沓,以麻纸捻固定,然后依样下剪。剪的次序一般是由里向外,先剪复杂难剪部分,后剪简单易剪部分。

  近年来,非遗专家:乔晓光、陈山桥、修建桥等都对靖边剪纸进行了研究、整理并被辑入《陕西剪纸》榆林卷。靖边剪纸先后获中国原创百花杯金奖,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--中国剪纸艺术展”一等奖和二等奖等诸多奖项及央视台等媒体报道,二0一九年“靖边剪纸”在中国美院展出。

“靖边剪纸”有其重要的艺术、历史、技艺、研究等价值。靖边剪纸是最具民族群体情感象征的活态文化遗产。它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专家、学者、国家层面的认可,它是我国剪纸艺术中的精品。